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济 > 基金 > 文章 当前位置: 基金 > 文章

香港ETF市场发展20周年回顾:以大中华ETF为主 两不足

时间:2019-11-21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香港ETF市场发展20周年回顾

  南方东英 南方东英资产管理

  1999年,香港第一支ETF登陆香港交易所,经过20年的发展,香港如今也成为了亚洲领先的ETF市场之一。香港ETF是如何发展至今的?目前的优势和问题在哪里?未来将有哪些潜在的机遇?本文将与你一起探讨。

  一、香港ETF市场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香港交易所,截至2018年底

  初期(1999-2004):首支ETF“盈富基金”上市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市场遭遇了国际投机资本的猛烈冲击,为稳定市场,香港特区政府大量买进恒生指数成分股,约占当时总市值的7%。[1]金融危机之后,为了逐步有序地出售这些股票,同时尽量减小对市场的影响,香港证监会审批通过了香港的第一支ETF——“盈富基金”。

  1999年11月12日,盈富基金在港交所上市,首次公开发售的规模为333亿港元(约43亿美元),是当时亚洲(除日本以外)最大型的首次公开发售。[2]迄今为止,盈富基金依旧是香港规模最大以及成交最活跃的ETF。

  爆发期(2004-2014):RQFII A股ETF推出,市场规模大增

  2004 年11 月,证监会审批了首支追踪中国A 股市场的合成ETF,这是全球第一支让境外投资者可以涉足中国A股市场的ETF。

  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内地资本市场的发展,2011年底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正式落地,以南方富时中国A50ETF(2822.HK)为代表的直接投资于A股市场的RQFII实物ETF在2012年横空出世,也标志着香港ETF的发展进入爆发期。

  自2012年年初至2017年上半年,在香港注册发行的ETF产品数量增长了78%以上,总规模增长了88.3%,香港ETF市场实现了爆发性的扩张。[3] [4] 香港交易所在2017年4月发布的研究报告《香港交易所迈向成为离岸人民币产品交易及风险管理中心》中表示:

  “香港交易所在上市及买卖人民币产品方面领先中国内地以外的全球交易所,其中人民币ETF更是迄今内地境外最受欢迎的人民币证券产品。”[5]

  资料来源:香港交易所,截至2018年底

  平稳期(2015—至今):产品类型逐渐多元

  2015年以来,香港ETF产品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差异化,期货ETF、杠杆及反向产品、货币市场ETF和主动型ETF陆续推出市场,ETF产品的不断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同时也促进了ETF市场的持续发展。

  期货ETF

  2015年香港首支期货ETF在港交所上市。

  杠杆及反向产品:做多、对冲工具增加

  继韩国、日本、台湾之后,2016年6月香港市场也成功推出了杠杆反向产品。截至2019年9月30日,香港杠杆及反向产品的总市值已达到76亿港元,占香港交易所买卖产品(ETP)总市值的2.5%,日均成交额达7.9亿港元,占所有香港上市交易所买卖产品日均成交总额的17.3%。[6]

  资料来源:香港交易所,南方东英,截至2019年10月底

  货币市场ETF:普惠金融向前一步

  2018年7月,南方东英推出香港首支港元货币市场ETF(3053.HK),在上市后六个月内的资产规模增至逾33亿港元,成为2018年香港净流入最多的ETF之一。[7]2019年,南方东英再度推出香港首支美元货币市场ETF(9096.HK)和首支人民币货币市场ETF(3122.HK)。

  此外,3053.HK和9096.HK目前已成功推出非上市类别,由于非上市类别没有经过交易所渠道,因此不涉及二级市场相关费用,这也就大大降低了投资门槛——直接从上市类别的100万港币和10万美元降至10港币和1美元。

  主动型ETF

  2019年6月18日,香港首支主动型ETF上市,这标志着香港ETF市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主动型ETF具备传统ETF方便、低成本及于交易时段内任何时间均可买卖的优点,同时又有别于传统ETF,主要由基金经理拣选股份,并以跑赢市场指数为目标。

  二、香港ETF市场发展现状

  概况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一直是亚太地区领先的ETF市场之一。截至2019年9月30日,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交易所买卖产品共134支,其中包括110支ETF和24支杠杆及反向产品,总市值为3097亿港元,平均每日成交额为46亿港元,市场流动性极高。[8]

  资料来源:香港交易所,截至2019年9月底

  特点

  以大中华ETF为主

  作为亚洲领先的ETF市场,香港的ETF产品非常多元化,资产类别选择也十分丰富。截至2019年9月底,追踪中国内地A股及港股市场的大中华ETF数量共占比44.8%,日均成交额占比96.8%,市值占比74.7%,均居于主导地位。[9] 新上市的ETF则在资产类别上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不断推出商品ETF,货币市场ETF和杠杆及反向产品等多种ETF产品。

  资料来源:香港交易所,截至2019年9月底

  成交额集中度较高

  与其他亚洲ETF市场类似,香港ETF市场的日常成交主要集中在成交额最高的五支ETF上,包括盈富基金(2800.HK)、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市基金(2828.HK)、南方东英富时中国A50 ETF(2822.HK)等五支ETF,这5支ETF的每日成交金额占香港全部ETF每日成交额比例的90%以上。[10]

  机构投资者占主导

  香港ETF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截至2017年上半年,香港ETF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成交额占比高达80%以上,且ETF平均持有期为3至4个月,相比于中国内地投资者的1.6个月,韩国投资者的1.4个月和美国投资者的2个月,投机性相对较低。[11]

  中资资管行表现活跃

  中资资管机构在香港的ETF市场上十分活跃,并且不断引领ETF产品的创新。2018年以来香港ETF市场成交最活跃的前十支ETF产品中,有六支来自中资资管机构,而南方东英则独占五席。

 

 

股份代码

 

 

名称

 

 

平均每日成交额(百万港元)

 

 

1

 

 

2800

 

 

盈富基金

 

 

1339

 

 

2

 

 

2828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市基金

 

 

753

 

 

4

 

 

3188

 

 

华夏沪深300指数ETF

 

 

633

 

 

5

 

 

2823

 

 

iShares安硕富时A50中国指数ETF

 

 

615

 

 

10

 

 

2840

 

 

SPDR金ETF

 

 

26

 

  由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

  资料来源:彭博,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

  不足和挑战

  结构单一

  目前香港ETF产品的结构比较单一,截至2019年9月底,股票ETF占整体ETF市场规模比重达到87%[12],但除了股票ETF的繁荣,其他品种的ETF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且大多数ETF规模仍然较小,同时,香港ETF市场的规模增速也有明显放缓的迹象。

  竞争日益激烈

  内地ETF市场的迅猛发展也给香港ETF市场带来了更多挑战。自2005年2月内地首支ETF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内地ETF市场的规模一直不断扩大,产品数目也不断增加,近几年来发展更是十分迅速。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季末,内地ETF的资产管理规模及数目均达历史新高,共有205支ETF,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5,831亿元人民币。[13]

  此外,内地交易所也在不断加强与其他交易所的合作,积极拓展投资更多全球资产类别的途径。2019年6月25日,首批四支中日ETF互通产品正式上市,这四支追踪日本市场的ETF在内地上市首周的日均成交额达到了1.618亿元人民币[14]。

  未来的发展机遇:ETF通 

  从过往的经验看,互联互通政策有助于为市场拓宽投资者渠道、吸引资金流入。例如,沪深港通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截至2018年11月15日,过去四年,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累计净流入金额分别达到了6148亿元人民币及8128亿港元。[15]自2017年7月债券通开启,截至2018年5月,外资机构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的人民币债券金额共计14,350亿人民币,较债券通推出时大增70%。[16]沪深港通和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开展为香港市场带来了巨量资金流入,如果ETF通能够顺利开展,香港ETF市场也有望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ETF具有风险分散程度高、投研成本低等特征,ETF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可获得投资香港ETF的机会,满足其对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国内资金进入香港市场。

  回顾过去20年,香港ETF市场历经了发展初期和爆发期,逐渐步入了平稳期,目前香港ETF市场虽不乏多元化的产品,但从规模上看,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若能抓住ETF通的历史性机遇,香港ETF市场有望迎来新的一轮爆发。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常福强


上一篇:上海证券基金周报:消费板块主题基金表现优秀(附表)

下一篇:中信证券:资产结构再平衡 权益资产具长期配置价值

推荐阅读
合作网站 | 联系《法讯网》 | 关于《法讯网》
法律顾问:北京霆盛律师事务所 主任:贾霆  |   QQ:350273444  |  地址:www.法讯网.com  |  电话:微信:faxunwcom  |